VIP免费注册|海虹艺术论坛|收藏海虹|在线留言|网站地图您好!欢迎来到浙江海虹彩色印务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浙江海虹彩色印务有限公司

高端艺术印刷服务专家精品画册,精致印刷

全国咨询热线0571-85195285

立即收听了解更多海虹彩印动态

海虹彩印:浙江省省级机关单位与杭州市级机关单位的定点印刷单位
当前位置:首页 » 海虹彩印资讯中心 » 书刊印刷历史 » 中国现代书刊印刷企业的建设

中国现代书刊印刷企业的建设

文章出处:责任编辑:查看手机网址
扫一扫!中国现代书刊印刷企业的建设扫一扫!
人气:-发表时间:2015-11-08 15:35【


由于书刊印刷事业在文化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国家把出版印刷事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出版总署领导下,书刊印刷企业的建设大体分以下五个方面。

1.各省陆续建立新华印刷厂

自1950年12月出版总署成立新华印刷厂总管理处以后,在北京、上海及其他地方陆续建立了 新华印刷厂,隶属出版总署或所在省、自治区的出版局。从此,在出版系统新建或改建的书 刊印刷厂,大多称××新华印刷厂。

1951年召开新华印刷厂第一届工作会议时,全国有12家国营新华印刷厂,它们分布在北京、 上海、天津、长春、渖阳、汉口、西安、重庆等地。当时这12家国营印刷厂拥有对开以上铅 印机128台(对开机两台折一台计算,占全国书刊铅印机的17%。其中北京、上海、长春三家 技术力量比较强)。

北京新华印刷厂的前身是正中书局,1949年2月军管会接管后,以华北新华书店印刷厂为主 体,又招回了该厂原有的大部份职工,还收编了独立出版社和几家 生产合作社小印刷厂。五十年代初期,先后又有平原日报印刷厂、察哈尔日报印刷厂和天津 新 华印刷厂等并入该厂,使这个厂的人员和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到1959年底,职工总数已达30 00多人(彩图19-1)。

0711.gif (42831 bytes)

彩图19-1

上海新华印刷厂是在1949年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出版处接管的世界书局印刷厂基础上 ,先后并入正中书局印刷厂、国民出版社印刷厂、中国印书馆、新中国报印刷厂等成立的 。五十年代初期,又有华东美术印刷厂等公私合营印刷厂与该厂合并。到1980年,该厂职工达 1100余人。

长春新华印刷厂,前身是东北日报印刷厂,1948年由佳木斯迁到长春,其地址的前身是日伪 时期长春最大印刷厂,厂房、设备条件在东北是最好的。五十年代初期,长春同北京、上海 共 称三大书刊印刷基地。1980年有职工1600多人,全厂设排字、铅印、装订、平印、平印轮 转 、机电、造纸7个车间,每年可生产40万令左右书刊产品,是吉林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书刊 印刷厂。

重庆新华印刷厂,1950年在正中书局、中国文化服务社等机构基础上,同大公报等印刷厂合 并、组建成西南新华印刷厂。1952年又与西南财政部印刷厂等30多个小印刷厂合并,1953年 更名为西南新华印刷厂重庆厂,1954年改为现名。该厂1980年有职工1332人,年生产能力: 排字4800多万字,铅印34万令,平印20万色令,装订37万令。

湖北省新华印刷厂,原名汉口新华印刷厂,1953年又由中南新华印刷厂、长江第一、第二印 刷厂、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区行印刷厂等合并而成。1956年改用现名(彩图19-2)。1980年该厂 有职工160 0多人,年生产能力:排字3672万字,铅印40.8万令,平印17.5万色令,装订37.1万令。

0711b.gif (48449 bytes)

彩图19-2

江苏新华印刷厂是在1953年由苏北日报、苏南日报、苏南新华印刷厂合并后建立的。建厂初期只有100多人,1958年后又有上海公私合营的协会、至大、元丽印刷厂,和上海艺联照相制版厂等先后迁到南京,并入该厂。到1980年,有职工700多人,年排字4650万字,铅印28 万令,平印19800色令。

云南新华印刷厂的前身是由4家国营印刷厂于1956年合并而成的云南人民印刷厂。1973年改现名。1980年有职工1229人,年排字5667万字,铅印19万令,平印22万色令,装订21万令。为 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该厂还承担着傣族、景颇族、僳僳族、拉祜族和佤族等少数 民族文字的书刊印刷任务。

在内地及边远省、少数民族自治区,由于原有的印刷工业基础较弱,大多采取由沿海城市内 迁扩建的办法,帮助该地区建立起新华印刷厂。为了帮助兄弟省、自治区发展书刊印刷工业 ,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多次调技术工人到这些地区,有的还将工厂整建制地迁往该区。从五 十年代开始,内蒙古、广西、青海、云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都陆续建立起以书刊印刷 为主的新华印刷厂。

为了发展西藏的书刊印刷工业,1970年在各方的大力支援下,西藏自治区在拉萨市北郊也建 立了西藏新华印刷厂。

至此,每个省、自治区都有新华印刷厂,少则一家,多则几家。遍布全国各地的新华印刷 厂,在全国书刊印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出版系统中书刊印刷的主力。

2.对私营印刷厂实行公私合营

五十年代初,除了上述12家国营新华印刷厂以外,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还分散 着众多的私营印刷厂。据1951年上海市印刷业同业公会统计,私营印刷厂共计2877家,从业 人 员28800人,其中私方人员5185人,占总人数的18%。这就是说,平均一厂从业人员不过10人 左右,其中将近2人是私方人员。

1952年8月,出版总署颁布《管理书刊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暂行条例》,对私营印刷厂核发营业许可证,并对私营企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像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厂、中华书局 印刷厂 、北京的京华印书局等专业书刊印刷厂,虽然是私营印刷厂,但是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生产规 模。特别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厂和中华书局印刷厂,在开创中国近代印刷技术,发展民族 印刷工业上,有着辉煌的业绩,享有很高的声誉。对这样的书刊印刷厂,采取公私合营,保 持原有特色和名称,国家注入资金,扶持它继续发展。

从1954年开始,对于规模过小的专业厂,组织他们合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健全生产流 程,然后实行公私合营。到1956年,经过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全国的私 营印刷厂,除了一部分并入国营印刷厂以外,全部实行公私合营。这些厂除一部分成为书刊 印刷的专业厂外,其它厂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以后发展成为包装或商业印刷企业,承接社 会上其他印件的印刷任务。

3.支援内地,合理布局

中国近代印刷工业首先是在东部几个沿海大城市发展起来的。在这些大城市里印刷厂相对比 较集中,而在中西部和边远省区,印刷生产力量却比较薄弱。据1955年统计,沿海少数城市 占有全张铅印机65%,对开铅印机45%,而在内地许多省没有相当的书刊印刷能力,连一些小 学 课本都要到北京、上海去采购。经过几年恢复和发展,上海的印刷力量有些过剩,政府不得 不 采取措施,限制书刊印刷力量的发展。为了改变中国印刷工业东重西轻的不合理布局,为了 支援中西部地区,使这些地区的书刊印刷尽快地发展起来,1953年以后出版总署有步骤地在 东北、中南、西南、西北几个大区建立印刷发行基地。首先是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交通方 便,又靠近纸张产地的长春、渖阳、西安、重庆、汉口等地建立设备比较齐全的书刊印刷厂 ,加上已具有相当印刷生产能力的上海、北京、天津,这样各大行政区都有了自己的书刊印 刷基地。

1954年出版总署撤消后,文化部继续贯彻促使印刷力合理分布的方针,在统一规划下,将上 海、天津、北京大城市一些印刷厂的设备和部分人员迁往内地,加强江西、广西、云南、 贵州、青海、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等地印刷力量(彩图19-3)。

0713.gif (37438 bytes)

彩图19-3

五十年代初,上海的公私合营华东美术印刷厂、私营国光、华文等印刷厂,以及铸字、清排 、 铜锌版、珂罗版等小规模的专业厂,分别迁往北京、四川、陕西、湖北、河南、江西、广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1956年,以上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艺文书局印刷厂等6单位 合并组成中科艺文联合印刷厂后,以它为主体于1957年迁往北京,组成以排印科技图书、刊 物为 专长的中国科学院印刷厂。1956年,将较早公私合营的上海大东印刷厂迁往广西,改组成为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印刷厂。

宁夏地区原来的印刷工业基础比较薄弱,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从北京、上海、天津几个大城市的印刷企业调去管理人员,并将上海的厚生平印厂、天津一个印刷生产合作社 迁往银川,组成了宁夏日报印刷厂,1968年改为宁夏新华印刷厂。

1958年8月4日,文化部召开全国报纸、书刊印刷工作会议,制订全国书刊印刷的发展规划,提出要在县以上地区建立书刊印刷生产网。在这种形势下,上海向内地迁移印刷生产力的规模 达到了高潮。据统计,从1953年到1960年,上海向内地22个省、自治区(包括新疆 、 西藏地区),调去技术工人约2000人,迁出铅印对开机91台,全张及二回转机48台,铅印生 产力约60万令,平印对开机125台,全张机5台,平印生产力约90万色令。这些约占上海原有 生产力的二分之一左右。此举一方面缓解了上海印刷生产力过剩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初步改 善了东西部印刷力量不平衡状况,推动了西部印刷业的迅速发展。

1968年,又以成建制的方式,将上海市印刷五厂和上海字模二厂以及大众印刷厂的部分职工 调往湖北筹建六癜三厂和六癜五厂。

北京在当时虽不像上海那样,有雄厚的印刷生产能力支援内地,但在人力的支援上,也做出 了一定努力。1958年从北京新华印刷厂抽调了部分管理人员,帮助河南筹建河南第一新华印 刷厂。宁夏、黑龙江等地筹建新华印刷厂时,北京也曾调往人员,支援建厂。

经过近20年的建设,到七十年代初期,基本改变了原来印刷工业布局上的东重西轻的不均衡局面,1970年西藏新华印刷厂建成投产,至此,中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基本上都具有一定 的书刊印刷能力。

4.支持非出版系统书刊印刷工业的发展

当代中国的书刊出版事业要求有一支相应的书刊印刷工业作为它的支柱产业。因此出版事业 的主管部门当然很重视书刊印刷工业的发展,并形成了以新华印刷厂为主体的全国各省出 版系统的书刊印刷体系。但是出版系统印刷力量的增长,还是跟不上书刊出版事业发展的速 度。

表19-2图书出版、印刷增长情况表

年份

一般书籍印数(亿册)

课本印数( 亿册)

图片印数(亿册)

1950

1.21

1.54

1957

4.61

6.07

2.07

1965

10.06

8.6

3.05


解决书刊出版与书刊印刷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除了继续发展出版系统的书刊印刷力量之外 ,还应支持非出版系统的书刊印刷力量的发展。直到八十年代,全国书刊印刷厂不过180家 左 右,而真正属于出版系统的还不足80家。然而中国的印刷工厂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七十 年代末大约 有1万1千多家。这就是说,在整个印刷企业中,占绝大多数的印刷厂,属于非出版系统。据 中 国印刷公司1989年统计,在这180家印刷厂中属轻工和报社的规模较大的书刊印刷厂有65家 ,充 分发挥这些非出版系统印刷厂的生产能力,让他们承担一部分书刊印刷的生产任务,不仅使 这些厂有比较稳定的业务来源,也缓解了出版系统书刊印刷厂的压力。这65家印刷厂有职工 4.0108万人,年生产能力为:书刊排字14.379亿字,书刊印刷(包括平印印刷)290.9万令, 平印印刷410.7万对开色令,装订290.1万令,占全国书刊印刷能力的六分之一。在这方面作 的比 较好的是湖北省。在湖北省直属出版系统的书刊印刷厂只有湖北省新华印刷厂一家,可是湖北省承担书刊印刷任务的印刷厂有10多家,绝大部分的书刊印刷任务是由非出版系统的印刷厂承担的。

这些非出版系统印刷厂,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都具有一定的排字、铅印生产能力,他们在完成本部门(系统)印刷任务以外,还为书刊印刷作出了贡献。

在非出版系统书刊印刷中,还有一支重要力量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属部队印刷厂。在北京 、渖阳、南京、广州、武汉、成都、兰州等城市,都有相当规模,设备先进的军队的书刊印刷厂。他们除了承担军队内部的印刷任务以外,也承担一定数量的书刊印刷任务。1989年, 全 军26家书刊印刷厂,共有职工1.2347万人,年生产能力为:铅字排版近12.4662亿字,照相 排版近6.349亿字,铅印印刷201.271万令,平印印刷253.903万对开色令,装订近190.05万令。部队的书刊印刷生产力占全国书刊印刷生产力的五分之一左右,是中国书刊印刷工业中一支重要力量。

5.出版社建立印刷厂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书刊印刷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总是滞后于书刊出版事业的发展速度。为了缓解书刊印刷与出版的矛盾,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下,在书刊印刷的建设上,就形成了“谁用 、谁建、谁有、谁管”的管理体制。按照上述的管理体制,谁要办出版社,谁就得自己想办 法解决书刊 印刷问题,或者自找印刷厂承印,或者自办印刷厂。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规模较大一些的出 版社,自己办起了书刊印刷厂。

中国现行的出版社,按照其隶属关系,大体分三类:1隶属中央各部门的为中央级出 版社, 如隶属铁道部的是铁道出版社;属中国科学院的是科学出版社等等;2隶属各省、自 治区、 直辖市一级的出版社是地方出版社,如北京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等;3有些大学 也自办出版社,如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 版社等。在上述三类出版社中,地方出版社一般规模较小,用本地的书刊印刷厂就行了,不 用自己办印刷厂。大学一般都有自己的印刷厂。

在五十年代中期,随着经济、文化建设,国务院各部委相继建立了专业出版社,同时也建立了一批专业性强、各具特色的书刊印刷厂,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印刷厂,冶金工业出版社印刷厂 ,人民卫生出版社印刷厂,农业出版社印刷厂等。人们称这一类印刷厂为中央一级出版社印刷厂(彩图19-4、19-5)。现将部分中央一级出版社印刷厂简介如表19-3。

0715.gif (43284 bytes)0715b.gif (33862 bytes)

彩图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