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习惯把印刷分成书刊印刷、报纸印刷、包装装潢印刷、证券印刷等,这样区别固然是针对这些印刷品有着不同的使用功能,但是不同的印刷品也确实反映了这些印刷的不同特点。那么,书刊印刷有哪些特点呢?
1.书刊印刷在印刷业中居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经济还比较落后,又由于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淡薄,所以在印刷品中除了书刊、报纸以外,其他的像包装印刷、工业品印刷等,在整个印刷业中,占的比重很小 , 相比之下,书刊印刷的生产能力,在整个印刷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一般的书刊印刷厂,规模小的300-500人;中等规模的500-1000人;大型书刊印刷厂,在1000人以上。像北京新华印 刷厂,1959年底,职工总数已达3000多人。中国科学院印刷厂,1984年底,职工总数达1104人,年生产能力:排字20583万字(其中外文占四分之一),铅印印刷10.6万令,平版印刷3 .1万色令,书刊装订9.8万令。在五十至七十年代,书刊印刷(不含报纸印刷),在整个印刷 业的产能中,大约占70%左右。
2.书刊印刷以文字书页印刷为主
尽管各种图书、刊物,封面内容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1以文字为主;2以册页形式组成版面。
汉语汉字同西方拼音文字比较,是很有特色的。拼音文字只有几十个字母,而通用汉字在70 00字左右。因此,对于使用汉字的中国书刊印刷来说,文字排版,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艺技 术。一般的书刊印刷厂,都要设置一定规模的排字车间。内设化铅、铸字、拣字、排版、 校 对、打纸型、浇铅版等工序。对于印刷数量比较大的书刊,除了做成铅版以外,为了提高铅 版的耐印力,还往往在铅版上再电镀一层铁或铜。从原稿进入排字车间,到做出印刷版要经 过10多道工序。在八十年代之前,一般的书刊印刷,都还采用活字排版铅印印刷。由于活字 排 版工艺繁杂,劳动强度大,再加之铅又污染环境,有碍工人健康等原因,长期以来,不少书 刊印刷业内人士一直在寻求用新的文字排版方法,代替落后的铅活字排版。这一努力终于有 了结果,自八十年代开始,书刊印刷中的铅字排版“热排”逐渐被电脑排版“冷排”所取代 。
一般来说,书刊是由许多图文兼容的印刷册页顺序叠合装订而成,加之书刊印刷的数量都比 较大,所以从十九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八十年代,书刊印刷大都使用对开以上较大机型的平台 铅印 机和轮转铅印机。印刷的任务仅仅是把图文从印版转印到纸张上,还需把印张按照页码顺序 折叠 成书帖,再将多幅书帖按页码顺序配叠起来,装订、包封面、裁切最后才成书刊。从这里可 以看到 ,书刊印刷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书刊印刷的全过程是由文字排版、印刷和装订三个大工序 组成的。文字排版属印前处理;书刊装订又称印后加工。由于图文排版和书刊装订这两大工 序,手工操作体力劳动占有较大比重,所以这两大工序的从业人员往往要占到书刊印刷全 部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他印刷,如包装印刷、商业文教印刷、证券印刷等,在中间印刷 工序上,与书刊印刷都差不多,但在印前处理和印后加工方面,相比之下,区别就很明显了 。
3.书刊印刷具有明显的加工生产性质
人们往往把书刊看作是精神产品,这并无争论。因为作用于人们思想意识的是书刊的图文内 容,也就是书刊内涵的精神。但精神这个东西,是不能超越时间、空间而长期保存的。要想 精神长存,就得首先把精神用语言、文字或图画表达出来,其次把文字或图画复制在一种物 体上,使这种物体成为这个精神产品的物质载体。确切地说,书刊就是图文精神产品的物 质 载体。那么,书刊印刷,就是加工生产这种物质载体的工业。在欧美,一般把印刷业列为制 造业 ,这有它一定道理。因为印刷产品确实是经过印刷厂的生产而制造出来的。但是在中国,人们则是把书刊印刷看作是加工业。为什么? 你看:书刊是出版物,因此,书刊的内容不是由 书刊印刷厂定的,而是由出版社(或其他书刊出版部门)决定的。就是书刊版式设计,封面设计 ,在大多数情况下,印刷用的纸张和装帧材料,也都是由这些部门提供的。印刷厂的任务仅 仅是按照这些出版部门的设计要求,来完成加工生产。书刊印刷的这一特点,就在一定程度 上决定了书刊印刷厂与出版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些大的出版社,为了书刊印刷加 工的方便,还成立了自已直属印刷厂。工厂的厂长是由出版社任命的;出版社的书刊加工印 刷任务,则由这个印刷厂承担。印刷厂实际上是出版社的附属机构。如果说在过去计划经济 体制下,印刷厂与出版社之间的这种隶属关系还能维系印刷厂的生存的话,九十年代,在由 计 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在维系印刷厂与出版社之间的纽带已经松弛的情况下,许多书刊印刷厂迫不得已走向市场自寻出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暂时遇到困难,也是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