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书刊印刷的肇始
中国近代的书刊印刷,肇始于濒临南海的香港、澳门和广州地区。其原因,是清政府长期执 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允许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境内传教,即使当时全国唯一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广州,也不准传教士居住和从事传教活动。迫使1807年进入广州、时而躲在广州的外国商务馆和来往于广州与澳门之间的马礼逊,也因其秘密雇人制作中文字模败露而不得不撤到马六甲。后来,马礼逊于1809年谋得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商馆的中文译员的职务,得以在 广州、澳门立足,继续从事他包括翻译基督教圣经为中文在内的传教活动。1815年,在东印度公司的资助下,设在澳门的东印度公司,用其新制作的中文铅合金活字,排印了马礼 逊编写的《华英字典》(又译作《中国语言字典》、《华英辞典》)。这是中国境内最早出现 的、用西方铅合金活字排印的第一本中文书籍。该书仅从《康熙字典》上摘收的汉字就有4 万多个,由英国传教士汤姆司所专门刻制。它的出版,作为中国第一部汉英对照字典的面世 ,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起了桥梁作用,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近代的期刊,一向多以报名之,致使刊报不分,人们常以报刊统称之。实际上,早期的报刊,从其刊期、开本、装订形式和内容分析,与其说是报,不如谓之刊。因为它更接近于期刊。后来,由于报纸逐渐改为单页印刷,内容也多为新闻性质, 报纸、期刊才逐渐分了家。期刊则逐渐成为我们现在所常见的杂志了。
最早在中国境内出现的期刊是英文期刊。计有1827年出版的、美国人沃德编辑的《广州纪录报》,1831年出版的《广州杂志》、《华人差报与广州钞报》和1833年创刊的《中国丛报》 。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刊的中文期刊,则是由美国传教士郭士立等编辑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 统记传》(图17-1)。参见《广东省志·出版志》115页,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12月版。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系中文月刊,1833年8月1日创刊于广州。用连史纸、石版印刷。字用楷书体,线装。每期14页左右,每页沿中缝对折为两面。内容多为历史、地理、天文、 商情,以及新闻、论说等。该刊创刊一年后移至新加坡发行,后归由裨治文、郭实腊、马儒 翰等一些英美传教士和商人联合组成的在华翻译出版机构--在华传播有益知识协会(中国 益知学会,The Society for the Di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in Cnina)出版发行。
图17-1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
从十九世纪初到鸦片战争这段时间,近代书刊印刷的发展非常缓慢。其原因,除清政府的闭 关锁国和严禁外国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外,工艺技术的制约也是极为明显的。要印刷中文书刊 ,必须有足够的中文活字,而此时数以万计、笔画繁多的中文铅活字的制作技术尚未过关, 满足不了当时近代书刊印刷发展上的需求,直接制约着近代书刊乃至报纸印刷的发展。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近代的书刊印刷处在肇始和研制时期,尚未形成规模性生产。